2017年江苏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:治理“节日病”,用好问责这个“杀手锏”
日前,中共中央纪委印发通知,要求各级纪委要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,紧盯重要节点,畅通监督渠道,运用“四种形态”,强化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洁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,坚决查处《通知》所列的各类“节日腐败”行为。对因“两节”期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受到纪律处分的,一律通报曝光。
节假日是“四风”问题的易发、高发期。元旦、春节将至,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,严防“节日腐败”虽是老调,却也是常谈常新。因为,我们这个社会有讲“人情”的传统,节日问候、拜年往往成为行贿的借口和机会,官员很容易把持不住。
梳理近年来披露的一些腐败案件,就会发现,很多案件被告人均有“收受他人礼金、红包”之类的陈述。从这些案件发展脉络来看,不少贪官就是在节日往来中,一步步坠入了犯罪的深渊。可见,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不同,节日腐败行为往往是带着脉脉温情的“糖衣炮弹”,而不少党员干部就是倒在了这样的“糖衣炮弹”之下。比如,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原总经理李长轩的受贿行为很多就是发生在春节、中秋节等大的节日前;河南省开封市原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李森林在忏悔时表示:“给我送钱的,绝大多数都是利用节假日‘人情往来’”
诚然,中国是个文化大国,讲究礼尚往来,逢年过节送些礼物是文明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,无可厚非,但变了味的礼尚往来,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。也就是说,人情往来必须有节有度,对于那种借人情之名肆意而为的“节日腐败”,必须认真防范和坚决查处。正因为如此,中纪委在这个时间节点印发通知要求坚决杜绝“节日腐败”,其深意显而易见,体现出反“四风”的持续力度。
无数案例证明,“破法”者无不始于“破纪”。坚决杜绝“节日腐败”,首先节前要敲警钟。近年来,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节前敲警钟、节中抓现行、节后晒问题等多种手段,做到常提醒、早预防、严处理,对节日歪风形成了有效震慑。可见,通过发送廉政短信、公布举报电话、签订廉政承诺书等形式,向党员干部“喊话提醒”,确实能够使广大党员防微杜渐、警钟长鸣。只有通过招呼在前、警示在先打好“预防针”,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“节日腐败”感染、传播的机会。
一寸不让,露头就打。坚决杜绝“节日腐败”,还要对一批患上“节日病”的党员干部从严查处、从严问责,公开曝光,形成高压态势。一方面,以纪律为戒尺,强化监督执纪问责,充分运用好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,对苗头性问题决不放过,做到小错提醒、动辄则咎,对违纪问题,发现一起查处一起。另一方面,高悬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,坚决做到有案必查、违纪必究,言出纪随、一寸不让,典型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,并强化责任追究,以问责倒逼“两个责任”落到实处。
“洁不洁,看过节”“廉不廉,看过年”。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廉洁意识,坚定立场,时刻紧绷党纪国法的弦,在“人情往来”的利益面前不为所动,做一名经得起诱惑、耐得住寂寞、守得住清贫的好党员、好干部。
点击分享此信息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