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江苏行测言语理解,选词填空易混成语
江苏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技巧
做选词填空题时,很多小伙伴不是题目读不懂而是不明白词语含义,其实在考试中非常倾向考查相近的易混词语,如果把它们的区别分辨清楚那么会大大增加你做题的正确率,下面我们来学习三组容易混淆的成语:
行测言语理解例题讲解
【兼容并蓄VS海纳百川VS包罗万象】
相同点:
都含有包容关系。
不同点:
兼容并蓄:侧重主动去接纳。
海纳百川:侧重可以包容很多。
包罗万象:侧重内容丰富,无所不有,不体现“主动去接纳”这层意思。
【休戚与共VS同舟共济VS唇齿相依VS水乳交融】
相同点:
都有“关系密切”之意。
不同点:
休戚与共:强调忧喜祸福共同承受。一般多用于有祸福可言的人、集团、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,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,适用范围较小。
同舟共济:强调大家患难与共,共同努力战胜困难。通常适用在有某种或多种困难、挑战的语境里;对象通常比较宏观,如一个国家、整个民族。
唇齿相依:侧重“依”,强调彼此相互依存。除可指国与国之间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外,还可指事物之间的关系。
水乳交融:侧重“融”,强调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十分紧密。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还可指事物之间的关系。
【等量齐观VS相提并论VS混为一谈VS一概而论】
相同点:
都含有把不同的事物同等看待的意思。
不同点:
等量齐观:侧重把不同的事物按照同一标准来看待。
相提并论:侧重把有高下之分且无法一起比较、看待的人或事情一起来比较。
混为一谈:侧重把不同的事物说成是同样的事物,侧重于辨别不清、区分不开。
一概而论:侧重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(多用于否定)。
练习题
1、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________的,并不一味拒绝“洋建筑”,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,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。而人们之所以________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,就在于其舍本逐末、生搬硬套,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。
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:
A.海纳百川 否定
B.千姿百态 反感
C.兼容并蓄 质疑
D.独树一帜 排斥
【解析】答案选C。先分析第一空。由后文的“并不一味拒绝‘洋建筑’”可知,设空句说的是中国的建筑风格不是封闭、排外的,而是能够吸收“洋建筑”的风格特点的。“海纳百川”比喻心胸宽广,包容一切,形容中国建筑对“洋建筑”的吸收不恰当,排除A。“千姿百态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,丰富多彩;“独树一帜”比喻自有一种风格,自成一家。两词都与文意不符,排除B、D。“兼容并蓄”指把不同的人或事物都收容包罗进来,填入符合文意。验证第二空,“质疑”填入句中,指人们对当下西式建筑热的态度,能够与“其舍本逐末、生搬硬套,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”对应,恰当。故本题选C。此题的难点在于,是否清楚“兼容并蓄”的含义,并能将其与海纳百川区分开来。
2、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文化产业进行全方面、全角度、全产业链的改造,释放数字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放大、叠加和倍增作用,推动互联网、移动网与文化之间形成________的新形态。
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:
A.唇齿相依
B.休戚与共
C.同舟共济
D.水乳交融
【解析】答案选D。文段说的是互联网新技术和数字化对文化产业改造的作用,推动互联网、移动网与文化紧密融合形成新形态。“唇齿相依”比喻双方关系密切,相互依存。“休戚与共”形容关系密切,利害相同。二者均强调关系密切,不含融为一体形成新形态的意思,排除A、B。“同舟共济”比喻团结互助,同心协力,战胜困难。文段未体现“困难”,排除C。“水乳交融”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,能体现互联网、移动网与文化的融合发展。故本题选D。
3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,快餐文化开始________,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校园。以快餐阅读为例,时间和精力没少花,却可能收获寥寥。要想真正从阅读中有所收获,传统阅读仍是上选;就阅读效果而言,二者不能________。
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:
A.风靡一时 混为一谈
B.蔚然成风 等量齐观
C.大行其道 相提并论
D.大张旗鼓 一概而论
【解析】答案选C。根据文意可知,第一空想表达的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,快餐文化开始流行。A项“风靡一时”形容某事物在一个时期里非常盛行,符合文意保留。B项“蔚然成风”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、盛行,形成风气,意思虽然符合文意,但蔚然成风多用于形成好的风气,而文段中说的是快餐文化收获寥寥,是不好的,所以蔚然成风放到这不适合,排除。C项“大行其道”指新潮事物流行成为一种风尚,符合文意,保留。D项“大张旗鼓”比喻壮大声势和规模。不符合文意,排除。第二空想要表达二者不能相比的意思。A项“混为一谈”指把性质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,说成是同样的,不符合文意,排除;C项“相提并论”指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,符合文意。故本题选C。
更多言语理解技巧与方法扫码获取
技巧还没掌握?扫码回复“咨询老师”
点击分享此信息: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