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行测判断推理,逻辑“假设法”小窍门
江苏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技巧
很多同学在做必然性推理时,有时可能会被“朴素逻辑”这一类题目难倒。在朴素逻辑中,有这样一类题目,读完条件后会发现没有确定信息,这时候就需要用假设法来进行解题,但是当要假设的时候,有些同学就会一头雾水,不知道从哪下手,今天,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一个“假设法”的小窍门——从特殊条件入手,进行假设。那什么样的条件算是特殊条件呢,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来体会一下。
判断推理例题讲解
例1:有四个人,他们分别是小偷、强盗、法官、警察。第一个人说:“第二个人不是小偷。”第二个人说:“第三个是警察。”第三个人说:“第四个人不是法官。”第四个人说:“我不是警察,而且除我之外只有警察会说实话。”如果第四个人说的是实话,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:
A.第一个人是警察,第二个人是小偷
B.第一个人是小偷,第四个人是法官
C.第三个人是警察,第四个人是法官
D.第二个人是强盗,第三个人是小偷
【解析】D。根据“第四个人说的是实话”可知,第四个人不是警察,并且只有第四个人和警察说实话。因此警察是特殊身份,可以从此特殊身份来进行假设,前三个人的话中涉及警察的只有第二个人,可以从他入手进行假设。假设第二个人是警察,那么他说的是真话,此时第二个人和第三个人都是警察,不符合题意,因此第二个人说假话,所以第二个人和第三个人都不是警察,则第三个人说的话也是假话,可知第四个人是法官,那么只能第一个人说的是真话,第一个人是警察,所以第二个人不是小偷,那么第二个人是强盗,第三个人是小偷,选D。
通过这个题可以看出,我们是从第二个人的话入手进行解题的,选择从该条件入手,是因为确定的条件中说“只有警察说真话”,给我们了一个特殊的身份——“警察”,而第二个人说的话恰恰与“警察”这个特殊身份有关系,所以这样的条件算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条件,可以从他入手进行解题。那如果没有这种比较特殊的身份,我们就要考虑从其他的特殊条件入手了,比如,那些提到相同对象的条件,什么意思呢?我们来看下面这道题:
例2:甲、乙、丙、丁四人的籍贯各不相同,分别是北京、上海、天津和重庆。甲说:“我是北京人。”乙说:“我是上海人。”丙说:“我是天津人。”丁说:“我不是天津人。”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话是假的。
以下选项成立的是:
A.无论谁说假话,都能推出四个人的籍贯情况
B.丙的话假,可推出四个人的籍贯情況
C.丁的话假,可推出四个人的籍贯情况
D.乙的话假,可推出四个人的籍贯情况
【解析】D。本题丙和丁的话都涉及天津人,可从这两个条件入手进行解题。假设丙的话为假,根据“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话是假的”可知甲、乙、丁的话为真,推出丙和丁都不是天津人,则没有人的籍贯是天津,与题干要求的不符,所以丙说的是真话。同理,假设丁的话为假,根据“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话是假的”可知,甲、乙、丙的话都为真,则甲、丙都是天津人,与题干要求的不符,所以丁说的也是真话。再结合选项,选项没有提到甲,所以假设乙的话为假,则甲、丙、丁的话为真,推出甲是北京人,丙是天津人,丁是上海人,乙是重庆人,符合题意,故本题选D。
这个例题我们是从丙、丁的话入手的,原因是他们两个都提到了相同的对象——“天津”,所以这两个条件相对来说比较特殊,也就可以从他们入手进行解题。
今天通过这两道题目来分享假设法做题的小技巧,也就是从特殊条件入手进行解题,特殊条件可以是一个特殊的身份,也可以是高频出现的对象,从这样的特殊条件入手,往往能够“事半功倍”。
更多行测判断推理技巧获取
技巧还没掌握?扫码回复“咨询老师”
点击分享此信息:
相关文章